
【暗香】也說納涼(散文)
一
在一個背陰的地方,吹著微微的風,悠閑地納著涼,養著精神,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,是多么美妙的享受。
“納涼”這個詞,現代城里人已經不太說了。盡管日頭高照,酷暑難當,但室內多有空調,無論是家居,還是辦公,空調一開,涼意即來。不像曾經,每到夏季高溫,人們都習慣去找個地方納納涼。
我所居住的南昌市,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內,夏季多偏南風,冬季多偏北風,說是典型的“夏炎冬寒”氣象。現在又是“夏炎”時,天氣灼熱且悶燥,幸虧有空調,否則要找個納涼的最好去處,可能只有贛江江邊了。
其實,幾十年前,南昌人的納涼,還真有一塊全國著名的寶地,那就是八一廣場。
南昌是英雄城,八一廣場是為了紀念八一南昌起義的。我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來南昌上大學,從學校步行到八一廣場,也就二十來分鐘的路程。那時候的八一廣場,是國內僅小于天安門廣場的城市廣場。廣場東邊有省政府,西邊是省展覽館、百貨大樓和新華書店等,是南昌市的中心。廣場上一尊南昌起義紀念碑,一座主席臺,一桅旗桿,中間四塊寬敞的大草坪,整體莊重大氣。到八一廣場參觀,也曾是外地來昌人的“必修課”,廣場儼然是一處旅游圣地。
可在夏日晴朗的夜晚,夜幕中的廣場,溫柔起來了,把白日的喧嘩與熱鬧,將自己的莊重與嚴肅,都隱藏起來,演變成了市民納涼的地方。
附近的居民,晚飯后或攜家帶口,或邀朋約友,輕衣短袖,有的夾著一卷席子,有的帶上一塊塑料布,在草坪上席地而坐,有的干脆就直接坐草坪上,悠閑地納涼。盡管有的人在廣場上嬉鬧玩撒,但這點喧鬧似乎也被夜幕壓得沉沉的。廣場人多了,生意人也跟著進來,南昌人夏天喜歡螺螄和毛豆等小吃,幾角或幾分錢一小碗,他們走來竄去,做點小買賣。草地上難免留下些螺螄殼、毛豆皮等,確實不太衛生,要辛勞環衛工們打掃,但那時沒有城管干擾,人們自由自在,享受這份清閑與涼爽。有的人每天都來,執著地就為了納涼;有的人只是為了享受那吮吸螺螄的美妙;有的人,如我等,純粹就是為了圖個熱鬧,但無論如何,人們在夜色中,借著皓潔的月光和昏黃的路燈,在廣場上輕松愜意,清閑隨心。
納涼,也就是乘涼。我概念中的納涼,是指熱天在涼快透風的地方休息,除了納涼的風是自然風,納涼的人還應該是清閑的。電風扇吹的和空調制冷的,談不上納涼。一邊持著事,一邊吹著風,我覺得也是不夠納涼的味道。納涼得有閑,納涼的人得處于一種閑適的狀態。
八一廣場上的納涼盡管記憶深刻,一段美好的回憶,但畢竟城市里“夜風不比日風涼”,夜晚的空氣也是蠻熱的,更何況沒有夏蟬,沒有鳴蛙,沒有螢火蟲,哪里有鄉村的納涼爽朗?
二
離開家鄉這么多年,對小時候老家夏夜納涼的情景,還歷歷在目,我自私地認為,那才是真正的納涼。
老家在浩瀚贛江之西,蜿蜒袁河之東的沖積洲上,是一個小村子,五棟四進四天井的大屋,左右相連,一字展開成排,有小門貫通。老屋前是寬敞的曬場,算是一個不小的廣場。曬場上夯實的黃土,下雨后泥濘,可天干后板實。
老家是桔鄉,村子周圍都是桔林。桔樹高大茂密,蔭翳成片,遮村掩房。一條橫貫村前的湖水,為方便出行,被截成三個池塘,有一只是荷塘。這些池塘一年四季,水波蕩漾,除了冬季河塘清淤的日子。池塘的那邊,有一片水田,也有一片旱地,水田里種兩季水稻,旱地里種棉花、油菜、花生等經濟作物。我們的村子綠樹成蔭、水光瀲滟、田園牧歌,按現在的話來說,是生態宜居的好地方。
曬場,實際就是平時的休閑廣場,夏日的夜晚,這里自然是村民共同的納涼場所。
白天辛勤的勞作,隨著夕陽西下,歸于歇息。吃完晚飯,各家各戶,在廣場上各自占位子,擺出凳子、椅子、竹床,或者干脆就在被曬得梆硬、踏得齊平的地上,鋪個席子。躺著的,坐著的,在夜的朦朧中,在清風送爽中,納個涼,消著夏。
勞累一天的大人們,有的躺在竹床上,靜靜地休息,松展筋骨,放松心情,消散疲倦。有的三兩圍坐一起,輕松地聊聊家長里短,話話桑麻。天氣好壞?收成會如何?誰家什么時候有喜事?誰家最近有點什么困難?閑言碎語,和著被樹葉攪碎的微風,涼意拂人,心事舒坦。
雖然夜靜月光閑,但池塘和稻田里,此起彼伏的“呱呱,呱呱……”的蛙聲,把人們的聊天聲掩蓋,稍微遠一點,你聽到的只是隱隱約約的絮叨。
夏夜蚊子多,蝙蝠在空中穿梭著捕捉,但微不足道,還得靠扇子,那時農村主要是蒲扇。蒲扇是由蒲葵的葉、柄制成,輕便、耐用還便宜,風力勁道。大人們搖著蒲扇,悠悠然然,一扇一扇,既涼快,又驅蚊。小些的孩子,依偎在父母或爺爺奶奶身邊,乖乖地納涼、睡覺。心情好的大人,有時講講故事,或者教孩童數數星星,認認星座,小孩就不知不覺睡著了。大點的小孩,尤其是那十來歲的,盡管上學,但沒有厚重的家庭作業,閑不住,白天沒玩夠,這時還要“瘋一瘋”,而捉迷藏是最適合晚上的游戲。
三
一群孩子,以一棵樹為“鐘”,一兩個小孩守鐘,其他小孩四散躲起來,并規定大概多長時間內就要來“撞鐘”。所謂“撞鐘”,就是去觸摸到“鐘”;如果觸摸鐘前,沒有被守鐘人觸抓到,就算贏了。
躲起來的小孩,有的爬到枝葉繁茂的樹上,有的躲到禾草堆后,有的隱在墻角落或樹干后,有的干脆藏到屋里去。守鐘的小孩可以去找,找到了,對方就輸了;也可以守在鐘旁,把來撞鐘的,在他摸到鐘前,觸抓到就可以。是否觸抓到,小孩子們都不能撒賴皮,否則下次沒有人跟他玩。
這是比耐心、比機靈、比速度的集體游戲。守鐘的若沒有耐心,就去找,結果經常是人去鐘空,被對手一個個撞鐘了。躲的人若沒有耐心,輕易跑出來被逮個正著,也就輸了。有時看似人去鐘空,實際上機靈的守鐘人藏在附近暗處,隱跡潛蹤,伺機而動,所以這時,想要撞鐘,必須仔細觀察,隱蔽著前去,看準時機,快速撞鐘。若是遇見死守著鐘不走的,那就得靠集體的力量,幾個人從幾個不同的方向引誘守鐘人,讓他顧此失彼。一局完成,前兩個輸者守鐘,繼續這斗智斗勇的游戲,真是童趣又益智。這種簡單的快樂,不知現在老家的小孩子們,還有這種游戲沒?
夏日納涼時,孩童的樂趣不止捉迷藏,還比如去田頭,用馬尾巴草釣青蛙。尋著蛙聲,將馬尾巴草伸過去,常常是即使躡手躡腳過去,還是驚得“撲通,撲通……”一片,偶爾釣到者開心自豪。還有捉些螢火蟲,用棉花薄薄地裹著,像個小燈籠似的。那時候,鄉下的螢火蟲很多,白天它們藏在草叢或泥縫里,夜晚出來浪漫,或飛在空中,或落在草尖,屁股后面的熒光,一閃一閃,吸引著同類的異性,也給夜空增添了無數的小“眼睛”,搞得數星星的人,有時產生錯覺。
玩累的大孩子們,什么時候睡著了?什么時候被大人抱回到房內床上?往往自己都不知道。鄉村夜晚納涼,上半夜愜意舒服,下半夜起露水,是要回屋里的,否則容易著涼生病。
四
鄉村的夜,繁星點點,涼風習習,空曠的房前屋后,“最是人間佳絕處”,一份清涼,一份安逸,不用尋找,就是納涼幽絕處。
其實,在鄉村,夏日炎炎的白天,納涼的去處也不少。有的老人拿個小凳椅,在那濃陰處,享受著微風與陰涼,再和幾個同齡,拉拉家常。午歇,有的人干脆扛張竹床,擺在濃蔭的桔林或村里那顆大樟樹下,有時微風拂拂,有時勁風呼呼,“納涼高樹下,直坐落花中。”(徐陵《內園逐涼》)美美地躺著,極為地享受。有過堂風的地方,自然是納涼的極佳處。房屋內部過道、前后門口,兩屋之間的通道、巷口等,都有過堂風。一般穿過房屋內部的風,進入時還熱氣惹人,出來就已涼爽舒適了。
那時候的鄉村,沒有電風扇和空調,也不需要電風扇和空調,自然的風,自然的涼爽,尤其老屋里本來就夏涼冬暖,實在不行,借點過道風,或蒲扇搖搖,安安地坐著,靜靜地過日子,悠閑地享受生活的時光,何況樸實的村民心態嫻靜,心靜自然涼。
好多年沒有夏天回老家鄉下過夜了,想要找回那時的夏日納涼,也是不可能了。老屋已經老舊破損,基本閑置在那;寬敞的曬場,多年前就被新建的樓房占據,只剩下一條行路的過道。村前那片水田,如今被改造成了旱地,幸虧村前的池塘還在,雖然沒有曾經的那么寬闊和干凈,但夏夜應該有蛙聲可聞。據說,由于農藥的過度使用,螢火蟲早就消失了,要是給現在村里的年輕人講那曾經的納涼事,他們該羨慕嫉妒恨吧?
五
現在的南昌八一廣場,也是早已經被硬化了,草坪消失,熱浪滾滾,已經不適合納涼了。城市管理越來越規范,需要干凈和整潔,不允許小販隨意在廣場買那些小吃,搞得螺螄和毛豆殼一地?人們生活富足了,靠空調降溫度夏,也用不著去特意找地方納涼。不過,室內是越來越涼快,室外是越來越熱島效應。
前幾年廣場又翻新了,看著新廣場的照片,為其亮化美化點贊,但內心深處還是懷念那四塊大草坪。城市的發展,地面的硬化,夏季常常暴雨后看海,可這黃金地帶哪里容得下這些草坪?
“遙想納涼清夜永,窗前微月照汪汪。”(蘇軾《和子由木山引水》)城市里生活了幾十年,腦海中“納涼”這個詞,我也是越來越淡了。今日談起,往事如煙,但過去的故事是美好的記憶,今天的生活才是更加值得期待的。
時代車輪滾滾,日子順著往前走。即使酷暑炎炎,忙完了一天的事,我們同樣可以:一把蒲扇,一張靠椅,再加一杯清茶,不急不慢地搖著扇,或者獨自仰望瓊宇,天馬行空地想著昨天、今天、明天的心事;或者親朋幾位,陽臺窗前,品茶清聊,閑適恬靜,不愁今天的日子,憧憬明天的生活。